古代的丧葬礼仪,每个礼节都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古代家中若有人死去,人们不会马上下葬,会有停柩的习俗。古人停柩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走得更安详。一般在停柩时,人们会为死者沐浴更衣,保证其能够干净舒适地去投生。更重要的是,人们往往早在停柩期间里就为死者寻找了一块适宜建造阴宅的风水宝地,使其保佑家族昌盛繁荣、子孙富贵荣华。

这时,本族的子弟会将某人死亡的消息传达给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报丧。 报丧的习俗自周代即已盛行,后来此种习俗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报丧形式。例如有的地方用放鞭炮的方式通知同村人自家有人逝世了。也有的地方会在门口挂上白布,作为报丧的标志。不过最流行的报丧方式还是让专人去挨门挨户通知。但是有些地方认为报丧是十分晦气的一件事,因此每报一家就要漱一次口,用以驱邪。

古代没有电话短信之类,多会写报丧信,人们以简洁明了为主要准则,一般不会详尽叙述死者的生平,而只将其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预计入殓下葬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以便通知人们前来参加葬礼。

报丧之后,亲朋好友会陆续赶来祭拜死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吊唁。古人吊唁死者时,一般会准备好相应的礼品,如丧衣、花圈等。死者的直系亲属要在停放尸体的灵堂中一一跪拜答谢前来吊唁的宾客。现代人依旧有吊唁的习俗,只不过其形式已经不复往日的繁冗,家属也不用再跪拜宾客了。主要就是瞻仰死者遗容和安慰死者家属。

在古代,吊唁仪式完成后,人们就要举行死者的入殓仪式,所谓入殓就是指为死者穿上丧衣,装入棺材中。 在为死者换衣服时,人们要失声痛哭以示对死者的不舍。换好衣服后,还要让死者的儿子为其“开光”。开光就是指用清水轻轻擦拭死者的眼睛,相传如果不给死人开光,其转世之后就会变成瞎子。

以上步骤全部完成后,人们要将死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棺材中。古人在选择棺木时也是有讲究的,据说棺材必须是由松木制成的,而不能选择其他树木,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松树有长命百岁的寓意。将死者放入棺材后,古人还会拿出一些物品放入棺材中,作为死者的陪葬品。将全部物品都放入棺木中后,人们就要将棺材封死了。古时人们用来封棺木的钉子被称为“子孙钉”,相传用这种钉子封住棺木,能够使家族人丁兴旺、大富大贵。

一般装敛入棺之后,要做七又名斋七、烧七,是古代延续至今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丧葬习俗。旧时,无论谁家死了人,都要按照旧俗做七。做七是指每隔七天祭祀一次死去的亲人,直到做满七七四十九天为止。等到七七全部结束后,人们才能将死者送到墓地下葬。

旧俗认为做七时最重要的就是“头七”和“五七”。“头七”人们要为死去的亲人设立灵堂,为日后祭拜死者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而做七期间最大规模的祭典就是在“五七”时举行,平日人们祭祀死者都是小规模的,但“五七”时,人们会专门聘请道士和尚为死者做法。并且这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场,在超度完死者的亡灵后,人们会聚在一起享用盛宴。

做七的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佛教。佛家认为,人死了以后,心脏若是热的,则是从六道中的人道来的,这些人死后,会变成中阴身,每七天会重新死一次,七七四十九天才会结束。也有人认为做七的习俗源自先秦时期古人的魂魄观。其实,无论做七的起源为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做七体现了古人对死亡的认识,其思想源泉就是古人的自然崇拜心理。

下葬是丧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在出殡前,死者的儿子要先进行摔丧仪式,所谓摔丧就是指故意打破瓷盆。据说此种习俗主要是为了让死者能够收到人们为其“寄”去的冥币。在举行摔丧仪式时,死者的儿女必须要号啕大哭,不然就被斥为不孝子。出殡时会所有的亲朋好友以及同乡邻人会簇拥在死者的棺材旁,浩浩荡荡地护送棺材前往墓地。

将死者送到事先选好的墓地后,人们就要安葬死者了,不过古人对于安葬死者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都是要等到日落西山时才能下葬。另外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死人的灵魂有可能会从坟墓中出来,随着自己的亲人回家。人们为了避免发生此种情况,就会在安葬完死者后围着坟墓绕几圈,然后再离开墓地,据说人们从墓地返回家时,绝对不能回头张望,不然以后会有不吉之兆找上门。

亲朋好友帮着张罗完下葬的事情后,主人还要宴请宾客,有的地方把这种习俗称为“抢遗饭”。其实,从这一点上即可看出虽然传统的丧葬习俗的直接目的是安葬死者,然而其中更深藏着沟通生者、拉近感情的作用。不过吃遗饭有的是在下葬之前,送完葬之后就不再请了,亲朋好友把白布孝条脱下,告别死者家属安然回去。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的丧葬礼仪

古代丧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分别称为复、殓、殡、葬、服。

复:又称为招魂。人死后,在停尸期间,由专人呼唤死者的灵魂归于尸体,即“招魂”。招魂者自前方上到屋顶,手持寿衣呼叫死者名、字,共叫三声,然后从后面下屋,将寿衣覆在死者身上;如果不醒,再办理丧事。

殓:其仪式又分大敛和小敛。小敛是给死者裹上衣衾,越是富有者,所加衣衾就越多。大敛是把死者的尸体装入棺材。殓时,死人口中须“饭含”,所谓饭含是指将米、玉等物分别放在死者口中。

殡:入殓后,停丧待葬叫“殡”。是指亲人去世后,不愿其早早离去,停在家中,像对待宾客似的对待已死者,故称做“殡”。“殡”时,死者置于室内,用泥涂于棺木之上停放。殡的时间长短不一,富贵人家“殡”的时间长。普通百姓无地行殡,往往草草埋葬。

葬:即将死者入土安葬。人葬时,上古时期曾以活人殉葬,随后又以俑(人形的木偶或土偶)陪葬。另外,还陪葬一些用器、什物。

古代的丧葬礼仪


服: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服”或“成服”。古代丧服制度分斩衰(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个月)、小功(服期五个月)、缌麻(服期三个月)五个等级差别,称为“五服”。衰(音cuī)就是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这一丧服制度标志了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差异。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庐冢”。

丁忧:又叫守制、丁艰,是古代的守丧制度。是指在任官期间,父母亲或祖父母去世,需辞官守丧,时间为三年,但其实只要有三个年头就可,实际上是25至27月。如果有的高官要员因公务繁忙而不能离任守丧,可以由朝廷命令其穿素服办公,这种做法叫做“夺情”。

丧葬礼仪和孝道观念

丧葬礼仪和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送死作为礼仪的重要标志。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关中农村一直传承着吊丧习俗。

村里不管谁家有人过世了,得知消息的人们一大清早都去吊丧拜祭。男人们脚步匆匆上香磕头作揖祭拜后,马上入事听从安排:拉桌子借板凳搭棚箍墓联系乐人。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头顶白手巾结伴缓行于巷道,相互诉说着与逝者的交往和美好的回忆,蕞娃们不明事理的疯跑凑热闹伴随于前后。她们进门直接走入灵堂,围成一圈,手帕往嘴上一掩,脖子稍扬便阴阳顿挫的哭起来。没有安排,没有暗示,霎时各种长短、高低的哭音四起,天地同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整个村庄弥漫着悲痛凄凉,笼罩在伤感的的氛围中。你听那孝子咆哮的声音,粗狂豪野,撕人裂肺,就犹如秦腔中的苦音加慢板;而吊丧着的哭声婉婉动听,韵味悠长,犹如二胡夹杂着梆子清脆呜咽。以致于让人担心无力换气而窒息!一哭亡者生前如何含辛茹苦抚养子女;二哭亡者为人处世的美好德行;三哭难以割舍的情怀。

抚棺而泣,悲从心来,将悲伤的气氛推向高潮!直到任何一位劝吊着出现,一声“对咧”,嘎然而止,令人惊叹不已!然后,至棺木前磕头行礼;接着她们努力劝慰跪伏于地的孝子起身才算完毕。安慰主家人后,按照分工走进厨房等不同岗位,料理各种活计直至帮助主人完成送丧大事。此时此刻,吊丧——哭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人生归宿的恐惧!为死人哭,为活人哭;哭其有幸,哭其不幸;大多数更是借着这个平台宣泄自己的苦楚……每经过一场丧礼,所有人的灵魂将得到一次洗礼,得到暂时的平衡安慰;毕竟活着,活着就有一切。虽然说死了才是永生,但只要出气就得将人生进行到底! 爬不完的坡,唱不尽的歌!芸芸众生谁乃大彻大悟?佛!神!

吊丧至今还流传有一笑闻。在那食不果腹的年月,主人家寒将棺木停放在院子里的豌豆丛中,豌豆已经结出长长的豆荚。某妇装腔作势边哭边摸的吃,没想到摸了个没长饱的豆荚,于是嘴里哭喊出来“哎~我咋摸了个~~秕秕”。

吊丧,是对生着的关心和抚慰,对死者的尊敬和悼念。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昔日的丧葬礼仪

在过去,婚丧嫁娶,丧事排在了第二位,可见丧事的重要。丧葬习俗源远流长,几经沉浮,笔者愿将所知奉献读者。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别看区区百里的县域,在风俗上也是有同有异。不过,丧葬习俗都有迷信色彩,但是都得按程序办事。

穿衣服。老人在临终前,头咽最后一口气,儿女或晚生后代把准备好的衣服鞋帽为老人穿戴整齐,然后抬到堂屋放好的春凳子上,同时,将老人铺盖好,然后给老人一手攥上一块大果子,(多数都是核桃酥)说是上路时遇到天狗拦路,投给天狗的,还有的说,路上饿了,自食的。

支火连。穿好衣服以后,紧接着就是支火连。所谓支火连就是用一块长条白布缠绕一条扁担,连接逝者头部和前门上框,然后由孝子用小酒壶从井里提壶清水(水不能落地)给老人净面开眼官。边净面边说:“开眼官,看家乡;开耳官,听八方;开鼻官,闻供香;开嘴官,吃供牲。”据说,眼官开不好,来生五官会失聪的。眼官开完后,下一步就叫道,叫道时由长子或晚生后代手握木勺敲打上门框,边敲边喊:“爸,(妈)呀!三股道从当间走哇!”连喊三遍。为什么要从当间走,据说,当中为阳光大道,两边乃旁门左道。支完火连,然后在逝者床前摆好供品,其供品,有的是三牲,即猪头,鱼、鸡;还有的即鱼肉点心或果品之类,同时摆上香炉(或碗)烧上香。

送纸。逝者停放好支完火连,由孝男送倒头纸。送纸要绕小庙三圈。往下,中午送午间纸,晚上送黄昏纸。一直到入殓。送纸的说法是,人殁了,魂灵不能在家存身,送到庙里暂住,等到送行再接回家中,出殡送往西天。送纸时孝子们都披麻戴孝,头顶白孝帽,扎包头,身着白孝衫,脚穿蒙白鞋。对于蒙白鞋有个说道,儿女重孝蒙全白,隔辈人鞋口,鞋后跟留黑。送纸时,外甥打灯笼,孝男端托盘,其顺序按族系辈分亲疏排列。送纸送到街头五道庙。以前五道庙村村庄头都有,专供送纸用。到了上世纪搞大跃进破除迷信,统统被拆毁,以后谁家死了人,就用三块砖在村头码一个代替小庙,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

入殓。把棺材放到房屋前,里面用纸糊严,特殊的财主是用蜜蜡密封,由女儿在棺材底上絮上棉花,摆放好大钱,然后将逝者搭入棺内。入殓前先撬殃,有一人用小扁担伸入逝者腰下,撬弄几下,目的是逝者咽气时窝在嗓口眼里的一口臭气释放出来。撬殃为一个人干,临干前大喊两声,“撬殃咧!”,其他人猫起来以免挨殃打。干撬殃的人多为一人一口或是缺“电”的人。撬完殃,逝者的枕头铺盖衣物由他处理。这种脏活,过去只给块白布,现在是百元现金了。逝者入棺内以后要拨正,这事由长子来干(时下也有女儿或女婿干的),一手拿一面镜子,另一手拿一杆秤,用秤杆敲镜子,边敲边说:“爸(妈)明的是镜,灵的是秤!”,说完三次以后,用秤杆掀掉老人蒙脸布。然后,盖上棺盖钉棺钉。钉棺钉时,孝子们跪在灵前齐喊,“爸(妈),东躲钉啊,西躲钉啊!”入殓后,棺材前脸粘贴名堂。名堂写在白条纸上。要写府门,名讳,享年,享年要多写二岁,即天一岁,地一岁。入殓后,孝子守灵,天晚,午夜,黎明烧纸恸哭。

送行。把纸扎的车,马、库、童沿街摆开。所谓的车,即纸扎的小车子,也称轿车,其御手名得用,也叫得儿用厮;马,即纸扎的马;库,上写金库银库即库房;童若干,即年轻的男佣女佣。孝子抬着椅子,晚辈跟扶,椅子上放着纸扎的摇钱树,摇钱树上写逝者生辰年月,按一岁一条,有若干纸条,孝子们边走边叨咕,“爸(妈),顺着摇钱树走哇!”一直到庙上。可见,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还是可以带走的。到了庙上,先烧纸,再有司仪主持“亲戚上香。”上香后,磕头,每人连磕四个,上香磕头完毕后,司仪正经八板地宣布:“砸鬼!”司仪把大把的砖头儿果子(即干饽果子)投掷空中,围观的男女老少,不等落地,都争先恐后地去抢,说是砸鬼的果子,孩子们吃了好活。庙上的仪式完了之后到村外十字路口焚烧纸草。

起灵。由长子背负棺木前脸,手兜棺底,其他孝男手捧两帮,当然也有其他人帮忙,把棺材抬出院内,停放在自家门口,然后用杠抬,或用车拉,一切准备就绪,司仪高喊,“起灵!”起灵后,要为逝者烧纸,一起灵就意味着出殡的开始,出殡要看院落正房柁的福头方向,朝南走南门,朝北走北门。

出殡。长子扛灵幡,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下按亲疏关系,排成一个长队,女性乘车尾随其后,帮工的,看热闹的也随之而来,其队伍浩浩荡荡,好不热闹。来到墓地,将棺材吊入墓穴,拨正行穴方位,这时候由帮忙的,将装有五谷杂粮的罐子,俗称下食罐同和棉花做的打狗棒放在棺材前。棺盖上放好殃状,用瓦压好。所谓殃状,是一张用毛头纸,拿水笔写上逝者生卒年月日,画上鬼神丁,画鬼神丁时,要一气呵成,再用一块瓦在上面写上“亡生安稳”四个字,殃状是否是通往阴间的通行证或是介绍信,不得而知。打殃状由专人来干,需拜请人家来做。下葬完后是填土埋坟,然后烧纸,烧纸扎的锅头及喝脏水的老克猪。据说,锅头和老克猪是为女性扎的,女性要围着锅台转一辈子,带走吧;做为主妇的女性,为家里要洗一生的脏衣服,泼一辈子脏水,扎个老克猪效效力,把脏水喝了吧。同时在坟头插灵幡,插时要拔三拔,据说灵幡也叫引魂幡,是引着魂魄上路用的。埋完坟以后由长子用孝衫子兜一抔土,返家,返家途中不许回头,到家后将土放炕席底下,称为“福土”。

开门,圆坟。第二天蒙亮,晚辈们去坟地为逝去的老人开门。开门是用五根高粱秫秸,每根都要两头折弯,其中三根插在坟前,两根插在坟后,即所谓的前后门。在开门的过程中,要在“门上”用五色线拴上一枚铜钱,意识着开门大吉。早饭后,晚辈们再去坟前,摆供,烧纸,然后攒土圆坟,把坟堆成圆锥形。以后就是一期,三期,五期,百日都要上坟摆供烧纸。再后来就是每年清明,祭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过大年都要祭奠,可以说情意绵长无尽期。

回头再说一下墓地的选址和打墓。所说的选址就是找个地方,打墓,简单说就是挖一个长方形的坑。可是在那个年代,说道大着呢。一些高官富豪认为选坟茔,建墓地决定着他们家的未来,就是一个有几亩地的小户人家,也在这方面下功夫。人还活着的时候就找相士找风水宝地做墓地,为的是将来祖坟里冒青烟,后代人能做高官,能发大财。从一个传说中可以看出墓地的风水有多重要。某村有一个财主,请一位相士为他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名曰:“鹰地”,他死了以后,儿子们找了八个属兔的人为他打墓,打墓期间,有相士路过,相士端详着墓地问:“各位都是属兔的吧?”八个打墓的一听,很惊讶,问:“先生怎么知道的?”相士回答:“此地,乃鹰地,你们不会不知鹰会抓兔,百日之内,你们就有死亡之灾。”八人害怕了,请求相士给一个破灾之法。相士说:“你们八人打完墓,向四外跑出百步,持铁锹奋力铲地,此灾破矣。”说完相士离去。到了下葬的时间,财主家的相士到了,瞅了瞅墓地说:“天机已破,鹰的两翅,双爪全被铲断,眼看就要死了,鹰地已不鹰地了。”

在那个社会贫富悬殊,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一些穷到极点的人死了,连装殓的破柜也没有,用一张芦席一卷埋了了事。可是一些名门望族的富人家,。别看平时对穷人吝吝啬啬,而办起丧事来却是一掷千金如粪土,要得是风光无限。老的一咽气,立马发丧帖,做讣告。很快就有一批趋炎附势的大执宾,参与谋划。更有攀龙附凤者,借此机,拿出一笔丰厚的奠仪。此时逝者的门口,已搭起高大的席棚,棚里高悬挽联,挽幛,纸扎的车,马、库、童、青牛白马、九莲灯,簇拥长街,院内灵堂中停放的是柏木棺材杉木椁,灵前是猪牛羊三牲,逝者装殓,有金银首饰,嘴里含着珠宝。发丧七天,找几批吹鼓手,对台的喇叭比着赛的吹,围观者水泄不通。出殡时三十二个人(有的是六十四个人)的大杠,金蟒红棺罩,苏州刺绣的杠围裙,围裙上绣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引来四方百姓围观,令其大开眼界。

当然,有的丧事办的也不是那么顺风顺水,毕竟人有旦夕祸福。过去有个村叫王八岗子,村里有个财主,丧事办的特大,单就扎的纸草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全扎上了,结果惹怒了上苍,即将出灵,顷刻间狂风大作,天火降临,为了挽救棺材,无奈的东家哀求众人拆毁院墙,事前承诺,每拆一块砖,赏大洋一块。火后,除保住了棺材,家产却烧了个一干二净。故事虽然夸张,寓意深刻。

到了上世纪的1966年,破四旧,平坟,掘墓,扒棺开始了。穷人的坟墓,铲平坟头,夷为平地也就了事了,财主,高官的坟墓就没那么自在了,把坟打开以后,先从棺材里清理财宝,然后上缴充公,其棺木由生产队拉走,最后将坟平掉。

坟茔没有了。各村重新选择荒芜的、兔子不拉屎的边角地做全村的坟冢。埋人时,家不分祖姓,人不分辈分,性别不分男女,统统埋在一块地,后人给前人顶脚的习俗也就没有了。还出现了自家人烧纸,烧在了别人家坟头的笑话。

逝者安息——丧葬礼仪

古代按照周礼“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原则,把对死者的安葬当成庄严、肃穆的大事。丧葬礼是表示死者脱离人生和社会,,同时寄托生者的哀悼和追念。灵魂不灭思想使丧葬礼与许多信仰习俗紧密结合。使丧葬礼成为人生礼俗中最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各民族葬式各异,基本目的是让死者有个满意的归宿,使生者不至于受到困扰。

停灵 人死后到出殡前,棺木停放在家中,俗称“停灵”,一般3或5 天,也可以更长,但必须是奇数。亲友们为死者作佛事、法事,请僧道诵经,恳求佛给亡人赦罪。出殡前披麻戴孝的人作辞灵仪式,棺木出堂时,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以下持“ 哭 丧 棒”。

出殡 棺木起扛后,长子摔盆。亲友送殡者,男子在前,女子乘车在灵柩后。由家宅送往墓地途中,凡经过城门、桥头、庙前、路口都要撒纸钱,迷信说法是为死者通向极乐世界撒买路钱。出殡行列包括丧葬锣鼓、纸人、纸马、花圈、挽联、僧道、孝属、灵棺及送殡的车轿沿途有死者的亲朋好友摆设的茶桌,一为出殡队伍饮水,二为表示悼念和慰问之意。

下葬 事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墓地方位,俗称“破土”。然后,用大绳将灵枢缓缓放人嘉穴中,此时鼓乐大作、孝子跪灵,随后,焚烧花圈、挽联、纸钱,丧家及送殡者每人抓一把土洒进穴中,由扛夫填平,堆成坟头,孝子最后叩谢送殡者,至此丧礼告成。

葬礼把社会习俗与信仰杂糅在一起,既是对死者的追念,也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