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安息——丧葬礼仪

古代按照周礼“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原则,把对死者的安葬当成庄严、肃穆的大事。丧葬礼是表示死者脱离人生和社会,,同时寄托生者的哀悼和追念。灵魂不灭思想使丧葬礼与许多信仰习俗紧密结合。使丧葬礼成为人生礼俗中最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各民族葬式各异,基本目的是让死者有个满意的归宿,使生者不至于受到困扰。

停灵 人死后到出殡前,棺木停放在家中,俗称“停灵”,一般3或5 天,也可以更长,但必须是奇数。亲友们为死者作佛事、法事,请僧道诵经,恳求佛给亡人赦罪。出殡前披麻戴孝的人作辞灵仪式,棺木出堂时,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以下持“ 哭 丧 棒”。

出殡 棺木起扛后,长子摔盆。亲友送殡者,男子在前,女子乘车在灵柩后。由家宅送往墓地途中,凡经过城门、桥头、庙前、路口都要撒纸钱,迷信说法是为死者通向极乐世界撒买路钱。出殡行列包括丧葬锣鼓、纸人、纸马、花圈、挽联、僧道、孝属、灵棺及送殡的车轿沿途有死者的亲朋好友摆设的茶桌,一为出殡队伍饮水,二为表示悼念和慰问之意。

下葬 事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墓地方位,俗称“破土”。然后,用大绳将灵枢缓缓放人嘉穴中,此时鼓乐大作、孝子跪灵,随后,焚烧花圈、挽联、纸钱,丧家及送殡者每人抓一把土洒进穴中,由扛夫填平,堆成坟头,孝子最后叩谢送殡者,至此丧礼告成。

葬礼把社会习俗与信仰杂糅在一起,既是对死者的追念,也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祝福。

红白事撞在一起,谁应该先走?哪一方该让道?

咱们在农村生活,相信对于农村的各种风习讲究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的,农村这些风习讲究贯穿于农村人们的各种生活的方面,从小到大,面面俱到,对于人的一生中尤为重要的红白事更是不例外,在农村,人们讲究“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这是什么意思呢?

红白事撞在一起

  “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

  这是农村在红白事撞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习。虽然红白相撞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少,但是保不齐就会发生。而在这时候,办白事的人家就会主动让路,让红事的人先走。其中的原因如下:

红白事撞在一起

  1、咱们在举办喜事的时候,一般都是讲究一些“良辰吉日”,而这些寓意美好的“良辰吉日”都是比较少的,所以什么时辰做什么事情都是定好的,就基本上不会改动。而白事则不同,毕竟人去世无法预测,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良辰吉日”一说,所以就可以先缓一缓。

  2、结婚毕竟是喜事,所以在人们看来是比较吉利的。而办白事的人家遇到办喜事的时候,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征兆,所以就会给办喜事的让路,以求“喜事先行”的目的,也是给逝者积一些阴德,好让逝者在阴间能获得好报。

  “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这是农村的一种传统风俗,既是人们对于一些吉利美好的寓意的渴求,也是人们谦让讲礼的一种表现。

客家传统文化-灵堂

在中国传统风俗中,有这么一说,落叶归根,说的就是人在老,与世长辞后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安葬,并在各地有不同的丧葬文化,今天小编带大家去简单看一下客家传统文化中的丧葬文化的灵堂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也就慢慢变得开放了,能节俭的都尽量的节俭了,记得小时候看老人去世后,灵堂全部都是用纸糊的,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如果人家选好出葬的日子太近的话,会弄得手忙脚乱的,并且会的人少之又少,现在就把纸质的改为布的,在布置灵堂的时候直接挂起来就好了,方便快捷,还可以重复利用;

灵堂

主灵堂

    为尊重已故逝者,一般会在大厅的上厅中间写上尊字,并配上对联与横批;

灵堂

灵堂

    在往前就设置灵堂的左右门;

灵堂

大门

    在宗祠的大门上方写上吊唸堂,并配上上下对联,灵堂设置时,都考虑到后续的风俗,比如说,主家如何迎接来宾,在什么位置祭拜等等,均做了全方位的考虑,以满足整个丧葬礼仪的进行; 

广州人死了怎么办后事

广州老人去世后事操办一条龙专业白事操办团队;主营:丧葬一条龙服务,搭/布置灵堂、提供殡葬礼仪服务、丧葬/祭祀用品全套、长期提供购墓、免费专车接送;、殡葬策划、殡仪馆选择、净身穿衣、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防腐、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骨灰告别、遗体火化、遗物焚烧、丧葬用品销售、骨灰寄存、墓地下葬等。

广州人死了怎么办后事

殡仪车/灵车/遗体运送车:承接长短途遗体运送;骨灰盒运送;棺木运送;

丧葬用品出售:寿衣、骨灰盒、黑纱、遗像制作、鲜花、纸花圈、挽联打印、香、蜡烛、香炉、烧纸、童男童女、灵幡、石狮子等一切下葬用品。其中寿衣包括女古装、女西服、男古装、男西服、男中山服等价格不等。骨灰盒包括木质骨灰盒、金丝楠、黑檀、鸡翅木、琥珀木、红木、硬木等。玉石骨灰盒包括汉白玉、阿富汗玉、青玉、骨灰坛等。

广州丧葬习俗

广州丧葬习俗
1、“白事”不需广而告知
广州荔湾区的关先生日前刚刚帮助亲戚办理了一次丧事。他告诉记者,广州人在治丧的习惯和风俗方面和外地都有所不同,各种文化经过多年融合,丧葬习俗也形成了一套比较简化的程序。
从治丧方来说,前期主要有3个步骤。
首先,人死之后,家里人要在家里先设一个小的灵堂,主要是摆一个供桌,上面放着逝者的相片,设香炉,供以水果若干盘。有亲戚朋友上门吊唁慰问,可以为此上香表达心意。
其次,就是要选择出殡时间,关先生说,按照广州人口口相传,有3天不择日之说,就是说,人死后3天内出殡下葬,可以不用挑选日子。如果是在3天后的话,就要看皇历,选择适合出殡的日子方行。
在选好日子出殡或开告别会后,家里人就要分头准备。有的人负责通知亲友,有的人负责联系殡仪馆、布置场地、购买必要的用品等。
第三就是开遗体告别会。追思逝者,告别会后,由主人家请来宾吃饭,进行答谢。
“‘白事’与喜事不同,只需要告知亲属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广而告知。”关先生表示,家里头出了这种事,一般人都是比较低调的。如果不是特别好的朋友,并不用专门通知他们。一般人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主动上门吊唁的,主人家一般不会主动通知别人。这期间,主人家一般不会到别人家里做客,外人无事也不会登门。
许多人都会问:出席丧事是否要给“帛金”?广州人也有给“帛金”的习惯,但是它与喜宴的“红包”不同,并不是一定要给,而且多少也没有定数。不过在多年的演化下,现在一般人在出席遗体告别会时,通常的惯例是包100元的“帛金”。据一位老仵工老张介绍,“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帛金”是包装在白信封内的。
2、“帛金”不能事后补送
老仵工特别提醒说,“帛金”与红包不一样,不能在事后补送。只能在出殡前送达主人家。在香港,会在白信封上写明“奠仪”。广州人会在白信封的抬头上写明逝者名姓,落款注明“某某某敬挽”。
有一些广州人在包“帛金”时也学习了一些香港的做法,如给“帛金”不能整数,如100+1,200+1,500+1,以此类推。
在告别会当天,每个前来殡仪馆参加逝者遗体告别会的亲友都会收到主人家的一个白毛巾:里面放着3样东西:
第一样是一个小“红包”。“红包”非常小,只有三指宽的一个小纸包,里面包一块硬币。寓意恭喜发财。
第二样是糖果。广州人的习俗是放一块水果糖。寓意甜甜蜜蜜。来宾走的时候必须把糖给吃了。
第三样是小折刀,或者在小“红包”上别两枚针,象征“利利是是”。
每个前来参加追悼会或告别会的亲友,在进场前,会在胸口别上一个小黑纱。开完后,走之前,可以取下丢弃。
在出口贸易公司工作的李经理前年父亲去世时,原本戴着黑纱的他正好要参加一个正式的会议,没办法,他只好加穿了一件外衣,将黑纱挡住。“如果戴着这个,别人见到了心里总会很别扭,如果谈生意的话,就更不好了。”
3、自然老死视为“喜丧”
现在,许多老广州人还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出外进饭馆吃饭时,一般不会点刚好7样菜。如果小辈点了7个菜,有老人在的话,他就会叮嘱加多一个菜,或是点多一个小菜。这个规矩也是由丧葬习俗语引发而来。因为,旧时在出殡后,主人家都请来宾留下吃饭,而每桌的菜也正好是7个,与“去”同音。有些地方,还有7不出(出嫁),8不埋的规矩。
当然,由于丧宴与喜宴不同,主人家和来宾的心情都不是很好。这顿饭大家也“味同嚼蜡”,现在,很多来宾都选择不吃这顿饭就离开了。
不过也有另例,家住黄埔的黄先生就告诉记者,前年他们村里的一位百岁老寿星去世了,全村人就高高兴兴地大吃了一顿,认为老人这个年纪去世,实在是一件有福的事情,不必太过悲伤。旧俗认为这是“喜丧”。自然老死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
出席遗体告别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注意事项,来宾必须遵守,否则就会很尴尬。比如说不能穿艳色的衣服,不能迟到。“白事”与“喜事”有别,主人家到点就会开始,不会推迟。
4、迟到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孔先生就告诉记者一件他经历过的难堪事。他出席一位同事的遗体告别会。结果他迟了5分钟,没想到,遗体告别会提前了10分钟举行了,他到的时候,已经快结束了,负责签到的主人亲属十分讶异地看着他,到场的来宾们也“眼神怪怪”地盯着他。“虽然主人家没有责怪我,但是我心里十分不好过。觉得对逝者很不尊敬。”小孔说。
广州人现在在参加白事和追悼会时,大家都会变得相当守时。因为这是不能迟到的,否则就会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广州丧葬习俗十分讲究

 有人说过:“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注定的,所以根本不用害怕”。对于那些过世了的人。我们只能送上我们最真诚的祝福。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得更好,早听说广州的丧葬习俗十分讲究,今天终于找到了一些资料了解广州丧葬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1、送终
  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所有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逝后,即在其床前燃香点烛、化纸钱,并于床头点长明灯(以花生油或煤油作燃料),放一把黑雨伞,给死者两手各置一饭团,意谓让死者安然上路到阴曹地府。

  2、报丧
  由儿子向舅父家报丧,报丧孝子要穿孝服、着草鞍,见到受报者要下跪,向对方泣诉丧者死期、死因、出殡日期后即离开,一刻不能停留。

  3、入殓
  由丧家长子拿新瓦堡率全家亲属到门前附近水溪或水塘取水(谓之向水龙王“买水”),为死者淋浴、梳洗、更换衣服。衫裤件数为3—5件,多的放棺陪葬。穿的衣服不扣钮(有钮也要切掉)。一些山区习俗给死者嘴里放煎蛋,县北境则多以硬钱币置于口中(意为其子女是孝顺的)。
  死者人棺后则抬至门外空地停放(城镇街坊和大洲、白垢部分乡民习惯把棺材停放在屋内厅堂)。至出殡日,早晚由丧家大小人等装饭、上香,下跪哭泣供祭。死者生前使用的床板、床凳抛到水塘或水坑浸泡。

  4、出殡
  村中不分姓氏,各户均派人参加送葬。葬前,一般请道士做道事,为死者亡魂超度。一些有钱人家更讲究,请道士“念经”、“哺斋”1-3天。死者女家亲戚前来吊唁,丧家主要成员要穿孝服、持孝棍齐出门外下跪相迎,待亲戚向各人背部按一下(示意同情并劝慰节哀)才起身。
  出殡时,密锣开通,道士吹牛角,其声凄婉。抬棺上山时,丧家男女披麻戴孝持孝棍悲哭相随送葬,沿途鸣炮、撒纸钱、谷壳,俗称“路钱”,以作幽冥之资。其余送葬人由主家备发给一白布条,男扎左臂,女扎额头,送到中途,就可返回,丧家亲属要直送到坟地,待安葬下土后才能返回。
  参加承办丧事的人员回主家吃顿索餐,主家儿子向他们谢孝,表示其感激之情。次日复坟、修整坟墓后再祭奠。

  5、安灵
  主家办完安葬后,立灵堂于正屋厅堂,早晚上香,从立灵之日起,逢七日烧纸祭奠,“三七”和“五七”请道士做道事,满七七(四十九天)再请道士做道事,把灵堂的一切搬到门外焚烧,死者生前的用具和衣物,无用的焚烧,有用的则在化灵的“火焰”中抛过,谓之“过火河”。
  主家大小脱孝服、更新衣,女的换红头绳,并备红枣、饼食、果品,由道士将死者“灵魂”送入宗祠神位,谓之“祖宪”。至此,丧事完结。
  一些年岁较高的老人去世,说是“好命”,一些送葬者,喜欢拿一只殡葬之日所用的饭碗回家使用,据说能延年益寿。明、清时期,父母丧后,守制三年,名曰丁忧,有官职者要离任,儒生不准赴考,家门不贴红纸对联,不办婚嫁喜事,衣不华丽,行不远游,谓之守制,又称守孝。
  解放后,旧式丧礼习俗已逐步简化或淡化,尤其是70年代后,兴起开追悼会,亲友送挽联、花圈等摆放追悼会场两旁,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由主持人宣读悼词致哀。但农村相当部分地区仍按旧俗。

墓穴的丧葬知识

墓穴的丧葬知识

1、办理墓穴落葬的程序有哪些?

申请人领到《墓穴证》后预约骨灰安葬日期,并领取《落葬单》;落葬当日凭《落葬单》到墓地现场,在公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骨灰落葬。

2、购墓后,公墓可否临时寄存骨灰盒?

客户如果有这个需求的,应该事先电话联系欲购墓的公墓处有无临时骨灰寄存业务,如果有的话,公墓会为客户提供免费的骨灰盒临时寄存服务。但客户须提供《墓穴证》等有效证明,落葬时,客户凭公墓开出的《骨灰寄存卡》领取骨灰盒。

3、购墓后,可否委托公墓办理骨灰托运业务?

公墓有临时骨灰寄存业务的,一般可以办理骨灰托运业务。需要办理此项业务的,客户在公墓购墓后,凭《骨灰寄存证》到公墓将收取一定的托运费用。落葬时,客户凭办理骨灰托运的发票,前往公墓骨灰寄存处领取骨灰。

4、常见的墓穴葬式有哪些?

普通葬式(即传统墓)。地面用石板铺就,墓穴在中间,墓穴后树墓碑,中式墓的两边用石板围起,西式墓则两边不围。

草坪葬式。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有骨灰盒的石箱埋入地下,盖上石碑,上刻碑文,整个墓地是绿草一片。植树葬式。不树墓碑,没有碑文,直接将骨灰盒埋于地下,盖上土,然后植树。

艺术葬式。根据逝者生平或形象由专业设计师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文化品位高。

5、如何选择墓穴的式样?

墓穴有单穴、双穴等。单穴只能放一个逝者骨灰盒;双穴一般为夫妻合葬。单、双墓穴占地多在1平米以内。

广州白事礼仪流程常识

丧礼的运用,表明了人对生命的敬畏。但丧事有特殊的礼仪和注意事项,您知道吗?

丧事礼仪常识

殡葬的一般程序

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

(一)召开亲属会议

办理丧事头绪繁多,为了避免手忙脚乱,建议在殡仪活动展开之前召开亲属会议,亲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

1.确定丧仪的规模,拟定参加丧仪活动的亲友及有关单位的人员名单,统计参加仪式和丧宴的大致人数,准备奠酬和谢礼等;

2.联系逝者生前单位,确定是否需要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讣告内容、致悼词人、致答谢词人和追悼会主持人等;

3.确定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治丧的经费及分摊等;

5.对遗言中须立刻确定或处理的事项的安排;

6.人员的分工负责。

(二)整理遗体

人死亡后,对其遗体的清理一般是由殡仪馆的化妆人员进行,可是有些亲属希望在亲人死亡后,能亲手为其作最后一次的清理,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衣服,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口、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衣裤即可。然后陪送其至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亲属将遗体移至硬板床上,换下脏衣服,也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衣裤后,将其口、眼合闭,然后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遗体变形。

按照有些风俗,还需由直系亲属替其剪净手、脚的指甲,梳理头发。这些事情可酌情处理。

(三)寿衣的选择

1.寿衣知识 寿衣就是给逝者穿的衣服。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开始日趋奢华和繁缛起来。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财富和等级,所以给死者穿何种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称在当时都是非常讲究的。寿者,顾名思义,永生也,先人死后,孝子忌讳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寿衣”之称。一般来说,寿衣皆取单数,得吉利之意。

同时其量词亦有不同,上衣不称”件”而曰”领”(古时候寿衣皆有领),有三领、五领、七领之别;裤不称”条”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别。

“五领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条裤子。旧时,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领,官宦富贵之家穿五领、七领,帝、后驾崩着九领,谓”九五之尊”。

清朝慈禧太后小殓时,身着金丝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衫,仅这两件服饰上就镶有大小珍珠5920颗、宝石1135块;周身还有九练串珠,头戴珠冠,珠冠上镶嵌一颗大如鹅卵的宝珠(当时价值1000万两白银);再以翡翠雕琢为枕,脚蹬两朵碧玉大莲花。其极显皇家之奢侈浮华,将寿衣的丧葬习俗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殡葬改革,提倡丧事简办、遗体火化,摈弃了封建社会寿衣习俗的糟粕,促进了社会文明。

寿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别、年龄的区别,其中性别差异明显而年龄差异些微。

按照民间习俗,我国向来把老年人的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因而有”红白喜事”之说,因此老人的寿衣也往往采用鲜艳、花俏的颜色。寿衣的面料均采用棉、麻、绸、缎、毛,因化纤面料在焚化过程中会燃成液体,不仅影响骨灰的质量,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故一般寿衣不采用化纤面料制作。

2.寿衣的种类

从广义上理解,品种是不计其数的,逝者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

【衾】

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

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

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

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寿枕 寿枕以纸、布做成。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

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过去大殓时要用两条寿被,一条垫于尸身之下,一条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现在遗体皆火化,在开追悼会时,只用一条寿被盖于逝者身上即可。

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

(四)选择殡仪馆

殡仪馆是专门为逝者处理后事、为亲属提供丧事服务的场所。中国的殡仪馆始于19世纪20年代,它是我国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各地陆续建起一批火葬场,这些为推行火葬服务建立的火葬场后来逐步过渡到具有接尸、悼念、火化、骨灰寄存等功能的殡仪馆。

现代意义的殡仪馆以具备为丧事活动提供全面服务的功能,而成为今天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电话办理接尸登记

家属在领到《居民死亡殡葬证》后应尽快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遗体运至殡仪馆后,根据有关规定,应在十五日内火化。接尸登记既可以到殡仪馆的业务柜台去办理,也可以电话委托。

电话委托接尸,亲属应将逝者姓名、年龄、死亡原因、死亡地点、代办人姓名、关系、地址、电话等详细情况与殡仪馆业务人员说清楚。殡仪馆业务人员将上述情况与警署开具的殡葬死亡证明核对相一致后,会尽快接尸。

去殡仪馆进行接尸登记时,应出示《居民死亡殡葬证》,并将接尸地点、死者姓名、联系电话、联系人准确告知殡仪馆或代理机构。

广州丧葬习俗规矩:黑伞火盆必备

在半个世纪间,广州人清明祭拜习俗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扛着锄头、翻山渡河的拜山扫墓;到涌进燕岭路去银河园拜祭;如今可以将先人请回家中祭拜,还可以在网上设灵堂拜先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风俗习惯也在改变,加上避谈生死的风俗,对于一向讲究“意头”的广州人来说,这些禁忌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可能不知道广州丧仪有何讲究。日前,新快报记者深入广州市殡仪馆采访,在清明来临之际,为您详细解读一番广州人的丧仪和相关风俗习惯。

“白事”不主动告知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老员工赞叔,今年63岁,在 广州 殡葬行业工作了近30年。对于广州人的丧仪及风俗习惯,可谓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广州人在治丧的习惯和风俗方面和外地有所不同,各种文化经过多年融合,丧葬习俗也形成了一套比较简化的程序。”

广州习俗中,治丧前期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人逝世后,家中设一个灵堂,摆供桌,上放逝者相片,设香炉,供以水果若干盘。有亲友上门吊唁,可以上香表达心意。其次,选择出殡时间。按照广州人口口相传,有“三天之内不择日”之说,就是说,人逝世后3天内出殡下葬,可以不用挑选日子。3天后出殡的话,就要看“黄历”,选择适合出殡的日子才行。

在选好日子出殡或开告别会后,家里人就要分头准备。有的人负责通知亲友,有的人负责联系殡仪馆、布置场地、购买必要的用品等。最后就是开遗体告别会,追思逝者。告别会后,由主人家请来宾吃饭,进行答谢。

“‘白事’与喜事不同,只需告知亲属就可以,不需要广而告知。”赞叔说,家里出了这种事,一般人都是比较低调的。如果不是特别好的朋友,并不用专门通知他们。一般人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主动上门吊唁。这期间,主人家一般不会到别人家做客,外人无事也不会登门。

许多人都会问,出席丧事是否要给“帛金”?记者了解到,广州人也有给“帛金”的习惯,但它与喜宴的“红包”不同,并不是一定要给,多少也没有定数。不过在多年的演化下,现在一般人出席遗体告别会时,惯例是包100+1元的“帛金”。赞叔介绍,“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逝者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

寿衣面料忌“缎子”

如今,寿衣不单指给逝者所穿的衣服,它成为寿衣、寿被、寿枕、寿鞋等丧葬用品的代名词。

在广州,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其谐音“断子”,讲究“意头”的老广们不愿触碰断子绝孙的霉头。寿衣面料大多用棉、麻、丝、绢等天然织物,也有用绸、锦等混纯材料。绸子因与“稠子”同音,成为老广们最喜爱的面料之一,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同时,寿衣一般也不用皮毛做,怕来生变成兽类,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意。

选择寿衣切忌玩“混搭”,即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呼应。款式上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寿衣在款式上有性别、年龄区别,性别差异明显而年龄差异甚微。选购寿衣时,唐装为首选。按照传统,寿衣必须是传统的式样。在物转星移,朝代更替中,服饰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逝者要穿上传统服饰恢复古装,以免远古的祖先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予认祖归宗。

灵堂应对门口靠墙

灵堂的摆设也十分有讲究。记者了解到,灵堂应对着门口靠墙边为宜,勿靠厕所墙壁。桌面要铺上五尺二寸长白布,摆放香炉一只、点燃大白烛一支、苹果(单数)、柑橘(单数)、馒头(单数)、咸蛋一只、米饭一碗(插筷子一只、饭面加“云耳、粉丝、香菇、豆腐”之类斋菜)、一杯茶、一杯酒、一盘糖果、一盘硬币,配偶健在的要放一把木梳。

守灵期间,灵桌前摆一只火盆,另摆放金银纸钱、元宝、往生钱等供祭奠。居室门外摆香炉一只、燃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逝者家属脸上就越光彩。

南缠袖纱北戴花

按风俗,广州有“三天之内不择日”的说法,就是说,在逝者逝世的3天内出殡是不必看“黄历”挑选日子的。3天后,广州人一般会查通胜择日,不挑农历初一、十五及与逝者生肖相冲的日子。赞叔表示,近年,移风易俗,多数人会选择周末为逝者举行出殡仪式和告别仪式。

常用的治丧用品有袖纱、胸纱、胸花、头花、头带、头盖、腰带、孝服、白封包等。南方人一般缠袖纱,北方人喜戴胸花。

在南方,长辈逝世时,晚辈会在手臂上佩戴一条黑纱。通常逝者为男性时,袖纱应佩于左臂;逝者为女性时,袖纱应佩于右臂。因佩戴袖纱等同于旧时的披麻戴孝,因此子女辈袖纱上会有一个白色的孝字,孙辈的袖纱上会有一个红色的圆点。在葬礼之中佩戴的胸花一般为白色,人们在治丧活动中佩戴于左胸。

丧仪归来要“解秽”

黑伞也是出殡仪式中的必备用具,名为“遮魂伞”。孝子捧着亡父或亡母的遗像踏出家门的一刻开始,黑伞就要撑起来,一路将逝者遗像护送入殡仪馆告别厅。此外,告别厅陈设也有讲究,“如果是高寿而终,可以披红挂绿,喜庆一些;如果是英年早逝又或夭折,就要尽量素淡。”

广州人在乎“意头”,一般参加完丧仪之后都会做一些仪式,作为“解秽”。大多老广参加完丧仪之后,在门前燃起火盆,跨跳过去,寓意勇敢跨过丧亲之痛,也有越来越旺之意。同时在前往参加丧仪之前,会在家中备好以柚子叶、黄皮叶煲煮的水,用于洗手洗脸,祛除晦气。也有传统,参加完丧仪之后,要去逛逛金铺,或到大商场照照镜子,据说,黄金可以驱散妖邪之气。

广州普通寿衣纳入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范畴

日前,新的《广州市困难群众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办法》正式出炉,普通寿衣等内容纳入减免范围。

◆户籍困难群众可享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

据悉,可享受减免的对象需为广州市户籍居民,包括特困人员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生前生活特别困难的其他人员。

减免的范围和标准为:

·遗体车辆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每具费用不超过180元;

·遗体清洗消毒,每具费用不超过100元;

·遗体冷藏存放(4日以内),每具费用不超过400元;

·遗体告别(小型告别厅1班次),每具费用不超过400元;

·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每具不超过250元;普通卫生纸棺1个,每副不超过500元;

·普通骨灰盅1个,每个费用不超过100元;骨灰寄存(10年以内),每具不超过700元;

·普通寿衣1套,每套不超过400元。

免费标准按省、市、区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核定,每具最高免费总额为3030元。未达到单项最高免费限额的,殡仪馆按实际发生金额与民政部门结算;超出单项最高免费限额的部分,由丧事承办人自行承担。省、市价格主管部门调整收费标准的,最高免费限额随之相应调整。

◆普通寿衣纳入减免范畴

与以往的规定相比,《办法》减免项目增加了一项普通寿衣,对此,广州市民政局表示,理由是寿衣是普通群众办丧所需要的服务项目之一。

另外,《办法》还增加了一款,经死者所在地户籍民政部门同意,“遗体冷藏防腐”由原来的最高4日提高到75日,理由是目前困难群众对于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需求最大的是冷藏防腐费用的减免,很多遗体的超期防腐并不是由于群众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涉及刑事案件、交通事故、医疗纠纷、无人认领等特殊情况,因此增加相应的内容,以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办丧需求。

此外,《办法》还增加了一款关于少数民族人员困难群众殡葬费用的减免,困难群众符合国家土葬政策的10个少数民族,并由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属下的回民殡葬服务机构(伊斯兰教协会)负责遗体安葬的,可以免除殡葬费用3030元。增加该内容是为了更好维护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殡葬权益,进一步健全广州市殡葬基本服务保障制度。